2021年6月,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重庆先进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重庆先进中心)在两江新区揭牌,该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公司在两江新区成立的域外研究室。
两年多来,重庆先进中心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内生需求和医疗器械产业链,引入苏州医工所技术、人才和成果转化,构建了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高端工程化技术服务为核心、以资本为辅助、成果转化多核心要素紧密融合的运营模式,一个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行业示范基地正加速在两江新区形成。
落子千里之外
苏州,国内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军地区,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亦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
紧握苏州人才、政策、技术等各项优势,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何要将目光放在千里之外,与两江新区携手?
“相对于东部地区,生命健康产业在西部起步较慢,还是一片洼地,发展的前景广阔。”重庆先进中心副主任张翀宇说,两江新区是重庆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特别是生命健康产业基础相比其他地区优势明显。
他谈到,两江新区近年来先后引入国药控股、复星医药、博腾制药等头部企业,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有了初步模型。
两江新区坚持走“科创+产业”的发展路线,则让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落地两江吃下了“定心丸”。
“两江新区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创新氛围浓厚,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动融合。”张翀宇说。
多项技术国际国内领先
12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两江水土新城的重庆先进中心。
中心定位新型体外诊断技术、新型超声诊断技术、手术机器人技术等板块,目前已经有含协同创新团队合计60余人参与科研工作。
在中心的一间实验室里,实验台面上的医疗器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断与快速药敏项目。”张翀宇介绍,这个项目打破了全球70余年未改变的病原微生物诊断方法,创新运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实现免培养鉴定。
按照传统的病原微生物诊断方法,临床培养+药敏反应时间,最短也需约51个小时。
“目前全球公认的临床黄金救治时间为12小时内,我们的项目把最终指导用药结果时间缩短为3-5小时,是全球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张翀宇说,时间缩短,诊断精准既可以快速解决临床患者的病症,同时避免了因经验用药带来的用药浪费以及抗生素耐药性风险。
不远处,一台印有“全自动生化免疫一体机”字样的机器,刚被工作人员放置在实验室里。
记者跟随张翀宇来到这台仪器前,记者看到,这套仪器主要由样本管理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三个单元组成,包括控制电脑、数据服务器、样品处理系统、生化分析模块、免疫分析模块以及连接轨道等多模组构成,检测产品覆盖检验科约40%项目。
“这是我们全自动生化免疫一体机项目,对标西门子公司的全球唯一产品,是国内首台套,并结合第四代全自动实验室流水线技术,可实现实验室无人值守自动化检测。”张翀宇说。
未来,该产品的延伸型号可覆盖三甲医院到基层乡镇卫生院、三方检测中心、中心试验室等多场景,真正实现一管血检测生化免疫两个方法学多指标项目,减少多次抽血、多人上机、操作复杂等问题,降低设备、耗材、检测环境搭建、人工等投入,提高检测服务质量。
如今,重庆先进中心已形成专利63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
与园区企业协同联动
落地两江新区,重庆先进中心还肩负着一个使命,即为两江新区乃至重庆企业赋能,加速企业技术、产品快速面向市场,尽早形成产值收益。
张翀宇介绍,重庆先进中心通过技术转化,充分运用医工所“朋友圈”效应,引产了智迈生物、誉华生物两家企业总部落户两江,与陆军军医大学联合申报的教育部国家基础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产学研项目也将陆续展开,未来可以产生一批孵化项目并引导其在两江新区实现产业化。
“大地企业公园很多的生命健康领域企业,都是我们协同发展的伙伴。”张翀宇说。
特别是在与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设备开发合作,双方实现了共赢,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即将进入发展的第三个年头,重庆先进中心该如何继续走好前进的路?
张翀宇表示,平台首先要有清晰的发展定位,要在全球科技竞争大格局中、在国家重大需求中找准“标杆”,在国家创新体系大变局中找准“定位”,加快抢占医疗器械研发技术高点。
未来,重庆先进中心将持续联动“产、学、研、用(临床)”资源,集合地方产业特点,大力发展数字诊疗技术,将中科院医工所优势的平台技术和数字技术做好有机结合,面向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打破国外企业在国内部分医疗器械产品领域的垄断,做到方向论证严谨,研发过程高效,产品质量过硬,转化掷地有声,更好地服务于国民医疗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