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美、乡村气息浓厚的北碚复兴,经常看见一名教师带领着一群学生,背着画夹、手持画笔行走于老街巷道、田间村落、乡村集市……他就是复兴小学教师欧兴德。
35年来,欧兴德扎根乡村,致力于小学美术教育,挖掘传承北碚复兴镇(现为复兴街道)农村线描画,独创儿童线描平行线造型语言,不仅让学生们爱上了美术课,也把线描画推向了世界。
起步:在荒芜中笃定前行
1988年,从江北县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的欧兴德,被分配到一所教学条件艰苦、设施设备落后的农村小学——江北县两口小学任教。
当时,学生大都以考入重点中学为学习目标,美术课常常被边缘化,被喻为“豆芽”学科。在这样的环境下,欧兴德开始了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蹒跚起步。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的绘画作品始终是乱的、花的,画得不好,学生们对美术课兴致不高。
学生不想学,不参与美术活动,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是欧兴德面临现实问题。对此,他耐心地从简笔画教起,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灵感。
然而在当时,购买绘画工具对于不少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让欧兴德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农村儿童的美术教育路径,既不给学生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又让学生掌握绘画技能技巧,提升美术素养。
其后近十年的时间里,欧兴德不断寻求教学上的创新,不断走访美术学院专家与当地民间艺人,查阅复兴镇志和江北县志等资料。终于,一项起源于清朝末年、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美术项目——北碚复兴农村线描画引起了他的关注。
破茧:将线描画引入课堂
北碚复兴农村线描画主要是硬笔线描,表现为单色式,以黑白为主,以点和线为绘画语言,内容以农村山水和农民生产、生活现状为背景,作品平淡朴实、洋溢着强烈的乡土气息。
1998年,找到方向的欧兴德把线描画引入课堂教学,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和形式,使美术教学不再那么生涩、高远。
“最初学生画出来的始终是零乱的、不协调的,我心生疑惑,焦虑、迷茫。”欧兴德说,线描画教学不是一蹴而就,一开始,学生们把握不好线条的重叠与交叉画法,导致作品花、乱,毫无章法。
于是,欧兴德开始探寻学生线描画“乱”的根源,发现是线条单一和运用了交叉线。经过不断摸索,欧兴德找到了那把苦苦探寻的破解农村儿童学习美术的“金钥匙”——以平行线条为表现语言的线描画教学法,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充实,逐步形成了一套让学生喜欢学,教师容易教,适合于农村儿童的美术教学体系。
如今,在复兴小学,每天下午都有线描画的社团活动供学生参与,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多个创作班和基础班,长期有1000余名孩子在系统学习线描画。
化蝶:将线描画推向世界
经过多年的努力,欧兴德潜心研究出的农村儿童线描画,终于迎来了化蝶而出的欣喜时刻。2011年,以平行线为造型语言的北碚复兴农村线描画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北碚复兴农村线描画因享有“天真寓平淡、素笔写乡情”的美誉,已辐射到香港、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地百余所中小学,超10万名学生受到复兴线描画艺术的熏陶。
而欧兴德辅导的学生获国际国内各项大奖的有500余人次,13件入选“北京奥运会”国际儿童画展,28件作品亮相“中国上海世博会”,86件作品应邀到香港展览。
此外,学生们的作品还走出了国门,到国外展览,并受到好评。其中有6件作品参加亚洲少儿绘画展,12件赴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35年来,欧兴德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这片大地上,奉献了他的青春与才华。
“我一直相信,只要给农村的孩子削上一支画笔,他们终将会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欧兴德说,当前,全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他将用手中的画笔,带领孩子们描绘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让孩子们在乡村美育的追梦路上不断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