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记者探企业访一线:看,加“数”前行的重庆制造

一片黢黑中,焊花舞动、弧光闪烁,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台车下线。

这是我们在重庆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焊装车间见到的一个画面。

为啥关灯能造车?还能造得那么快?

秘诀就在于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赛力斯智慧工厂的焊装车间可实现多项关键工序的100%自动化,300余个智能机器人有序协作下,“黑灯瞎火”依然井井有条。

赛力斯汽车工厂的数字化转型,只是重庆制造业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锚定高质量发展,重庆正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激活制造业发展新引擎,推动制造业发展扩量提质增效,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制造业跨越新关口、培植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一家“黑灯瞎火”的工厂

“闹哄哄、人挤人,锤敲电焊当当响。”说起曾经的工作环境,很多重庆老一辈制造业人都摆手。

工业4.0带来的时代之变,正在改变人们对工厂的刻板印象。

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就是工业4.0的重庆范本。走进工厂,繁忙的机器人飞速旋转,AGV小车在地上有序行驶,激光焊接高速运转……在这里,冲压完成一个汽车部件仅需5秒钟。

“‘黑灯工厂’又叫智慧工厂,‘黑灯’一词主要是为了突出生产方式的高度智能化。”赛力斯集团智能制造部副部长范锐强告诉我们。“黑灯工厂”是指车间内的机器可以自动运作,即使关灯也可正常运行的工厂。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让工厂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实现无人化作业。

“在黑灯工厂,蓝光检测系统就像工厂的眼睛,机器臂就像双手,AGV小车就像双腿,中控大屏则是工厂的大脑,智慧赋能,便能在“黑灯”状态下实现自主生产。”范锐强如数家珍,“黑灯工厂”的建设目的,是通过减少附加值低的岗位实现“无人化”。在综合考虑效率、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决定哪些工作由机器完成,哪些由人完成。“生产效率提升15%,产品不良率下降20%,运营成本下降20%。我们的工厂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图片

▲赛力斯智慧工厂。企业供图

生产更加高效,检测也更加智能。我们又来到位于巴南区的宗申动力,“企业过去主要依靠人工检验来防止产品瑕疵,效率不高,也不够准确”,宗申动力集团信息高级经理江文直言,“我们生产的产品品种过万数,只靠人脑来记各种参数信息确实很难。

传统制造业中,即便是把产品合格率提高0.1%,也绝非易事。走进宗申动力的发动机生产一线,经过智能化改造,近200台数智化设备让生产过程实现了工艺单元化、通讯标准化、制造协同化。“以前生产线单班需要63名工人,而现在这条智能生产线只需27名工人,并且产品品质大幅提高,产品趋于零缺陷。”江文告诉我们,“现在作业自动化率提高10倍,自动纠错防错能力提高10倍,检测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升。”

近年来,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重庆支持企业在关键工艺环节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开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技术改造项目。今年3月,重庆启动智能制造诊断评估“回头看”专项行动,聚焦100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组织一批专家为它们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把脉问诊”,并有针对性地“开药方”推动其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截至去年底,重庆累计实施557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127家智能工厂、734个数字化车间。这些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近6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5%、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40.7%,提质增效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块“砸不坏”的玻璃

“咣当!”

只见一个铁球径直从2米高处落下,砸向一片玻璃,玻璃却完好无损。位于两江新区水土新城的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公司首席科学家姜宏一边展示一边骄傲地说道:“我们研发的纳米晶体技术,就像给玻璃加进了钢筋,摔不坏!”

厂房外,一辆辆货车满载特种玻璃,即将驶向全国各地。“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接近去年整年收入的两倍。”姜宏咧嘴笑道:“我们的产品现在是供不应求,今年要撸起袖子,放手大干!”

小小一块玻璃,为啥供不应求?

“得益于自主研发的微晶技术,我们生产的昆仑玻璃每平方毫米能承受700多公斤的压力。”耐摔、耐磨损,是盖板玻璃性能始终追求的指标。为此,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投入数亿元研发资金,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最终成功自主研发出高强度、抗划伤的纳米微晶玻璃,获得全球首个五星级耐摔认证。

图片

▲鑫景玻璃生产线。企业供图

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高铝硅特种玻璃、锂铝硅特种玻璃、透明纳米微晶玻璃,不仅成功应用在国产高端旗舰手机屏幕上,还广泛应用于航空、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高端盖板电子玻璃“领头羊”。

“通过创新研发,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是我们工业经济发展‘重头戏’。”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创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C919国产大飞机……锻造“国之重器”,使用了大量关键高精尖铝合金材料。这些材料,大多来自九龙坡区的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050铝合金厚板,被称为“行业内最难铸造的铝合金之一”,此前我国一度不能自主生产。2015年,西南铝研制出我国最大截面的7050铝合金超宽超厚预拉伸板,建立了7050铝合金预拉伸板完整的工业化制造技术体系,实现了6.0毫米至203毫米全厚度规格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C919首次载客商业飞行圆满成功的那天,我们厂里都在欢呼。”西南铝压延厂副厂长冯杰说,“我们靠自主创新,圆满完成了国产大飞机用铝材的研制生产任务,突破了从无到有的难关。”

图片

▲西南铝压延厂副厂长冯杰接受记者采访。姜峰摄

而这家高精尖铝合金企业,是中铝高端制造旗下子公司之一。2019年,中铝集团与重庆市政府联合组建中铝高端制造,近年来,中铝高端制造成为了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铝加工企业,也是国家重大工程尤其是航空航天项目重点保供以及民用高端铝基新材料研发生产的引领者。

4年来,中铝高端制造在渝业务“多点开花”——国家高端轻合金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材料创新中心、国家轻金属技术创新中心等,一个个平台应运而生,着力共性技术攻关。中铝高端制造,已经成为重庆制造“新标杆”。压膜、测试电极、组装产品……走进九龙坡区的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有序进行着产品的试验工作。这是重庆国创院目前正在推进的铝空气电池研发项目,面向应急、通信等领域,同步开发百瓦级、千瓦级铝空气电池。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旺说,“铝空气电池在可循环利用性、元素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重庆国创院主要目标瞄准的是铝镁钛等轻量化材料和应用领域、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应用技术。”刘旺说,“我们将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铝、镁、钛合金,加强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推动我国轻合金加工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以科研带动产业创新,让产业链“聚链成群”,推动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去年底,重庆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6.2%,增幅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一个“你我共享”的平台

在重庆市璧山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一个外观毫不起眼的器件正在接受测试,电脑屏上各项测试数字不停跳动。

“这种传感器,精度和稳定性比传统产品提高了10倍,未来将用于各类飞行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产品中试部负责人孙渝辉说,“我们能吸引这家高端传感器企业落户璧山,靠的是为其提供中试与检测服务。”

对不少企业来说,生产一个样品不算难,但批量化生产比较难。这是为什么?“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中试基地等综合服务平台,无法对样品进行检验测试,严重制约了产品的批量化生产进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陈锦坦言。

中试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但建中试车间一次性投入大,流程多,难度高……各种问题千头万绪,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望而却步。

“我们总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中试基地,可供各类企业开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新产品迭代速度。”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林培思说,基地提供了标准化中试产线服务及测试设备,可协助企业严格按行业或国家标准进行小试、中试,企业不用再自购设备,或是手工制作样品,大大提升了产品试制效率。

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创业,推动形成创新产业链条。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已成功转化专利技术超500件,推动氢燃料电池等100余项技术产业化,解决了350余家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取得意向合同订单超11亿元……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在这里落地转化。图片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产品中试部负责人孙渝辉接受记者采访。姜峰摄

尝到甜头的璧山,不断加码智能因子。

走进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一块335英寸显示屏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这可是块网红屏。”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公共宣传经理樊娜笑着说道,“我们采用的是显示行业最前沿的MLED技术路线。MLED成败的关键在于巨量转移技术,需要将极小的LED芯片从基板上拾取,转移到较小的TFT背板上。”面前的屏幕,便由1040块模组、2500万个显示芯片组成,分辨率达到了4K,在亮度、色域、动态对比度上都好于普通电视。

2019年,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落户璧山,成为康佳布局光电技术产业的战略重心。研究院以“科技+产业+园区+基金”的模式打造高质量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链,推动MLED产业加速发展。樊娜介绍道,“研究院通过不断孵化迭代,推动康佳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目标,同时成为行业原创技术策源地。”

图片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新品展示。姜峰摄

不止璧山。近年来,为加快培育更多创新型、高质量市场主体,重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智慧因子不断汇聚山城重庆。2022年,重庆市新增科技型企业6050家、高新技术企业1240家,分别增长16%和24%。3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1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渝ICP备11006789号-1 Copyright LiangJiang ShuiT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All Rights Reserved.
  • 渝公网安备 50010902000463号